找到相关内容1470篇,用时14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元法师著:佛学基础

    令生;四如意足=欲如意足、精进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思惟如意足;=信、进根、念根、定、慧根;力=信力、进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;七觉分=择法觉、精进觉、喜觉、除觉、舍觉、定觉、念觉;八正道=正见、...,即是“制心一处”。  没有正定,必然散漫不收,妄念如瀑,不能起正思惟。不起正思惟,即无法正确的抉择法义,获得正见。没有正见,犹如眼盲的人,就不能引导去做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。  从另一方面说,正念,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17023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止观入门

    妄论各种道理。又名迷理 惑。  (二)思惑─贪爱染著,为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尘生起了忆想执著,而分别取舍。又名迷 事惑。  从见思惑的迷执开出“十使”,“使”是驱使的意思,因这十使能驱使有情众生...也就是说,离心、意、即无意识可谈。意识,不但指第六识,而是前六识的总名,更是指上说的“相续识”。意识,由于随所依眼等而了不同的所缘境,才名为眼等的识,其实识只是意识多方面的活动。因为凡夫无法了解认识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570239.html
  • 论天台智顗的“文本”概念

    用眼睛去看佛经,乃至如智顗所谓的用触觉、用嗅觉或味觉来「阅读」佛经,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,前的认知是无法独自完成,定要回结合心意识,方能完成认知活动。是以「心」与「实相」之间的契合,在整个追求...两部作品之中,都有许多看似不怎相关的内容充斥其中,这是由于这两部作品应用了特殊的解释方法来进行解释的缘故,《玄义》所使用的是「重玄义」的方法:释名、显体、明宗、论用、判教相;《文句》使用的则是因缘、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870240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一)

    观色受想行识五蕴中无我,无我所。  然则何谓五蕴?曰:请观下表——(P17)  色蕴——外色,山河大地等;内色,眼耳鼻舌身等。  受蕴——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种受。  想蕴——安立名相,取像为性。  ...,③解行,④因果,⑤人法,⑥分齐境位,⑦法智师弟,⑧主伴依正,⑨成坏逆顺体用,⑩应众生,随缘常应。  此宗圆顿大教,迥出常情,兹不过略录其大要而已!有心研究者,可先读《贤首教仪》,然后细研《八十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770435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四)

    唯物,那更是外行!不知道佛学上所讲的世间法,不出“三科”、“七大”,而“五蕴”中的“色蕴”,“十二处”中的“”和“六尘”,“十八界”中的“十界半”,“七大”中的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前大,那一样不是说...以前,专修戒律,夏以后,听教参禅”,其言之有物故也。今之僧伽舍“戒定”而专尚“口头”,其为无之草,信之必灭;又如空中楼阁,决无其理。故在戒定之后,方谈慧学。因戒而生定,因定而发慧,虽则老生常谈,然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070438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

    。我以为四分之异义,系护法菩萨或窥基大师他们自己杜撰的也不一定,若说到前不是色法,意根也不是心法,那就非要把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杂集论》、《五蕴论》、《百法论》里面的“主张”通通删改不可,连弥勒菩萨...菩提心影:法教篇()  作者:慈航法师  四一、我对于中国佛教今后改良补充意见  关于中国佛教今后应如何改良?已由中国佛教会汇集各方贡献意见,先后在《人生月刊》中发表,及设计委员建议提要,综观各项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170439.html
  • 释敬定: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

    觉悟,且可促进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等,故以称之。(《佛光大辞典》p.4131。)  [20] 境:梵语 visaya,意为感觉作用之区域;或 artha,意为对象;或 gocara,意为心之活动范围...适化无方[36]”,以不同的方法,来适应化导不同的众生。但内在有著关联性、一贯性,能不断的引导向上,而到达同一的究竟。这点,佛法表现为:“八万四千法门[37]”,“乘[38]”,“三乘[39]”,而又...

    释敬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3470572.html
  • 法句经与遗教三经

    详要」(  唐太宗);或「既含灵而悉度,将顺俗以归真;犹于双树之  间普告大乘之众,示之可戒,问四谛之所疑;期法奥之  宣扬,俾众心而坚固」(宋真宗);或「世人临终,言必切  要,故云遗嘱,况四生之...「部沙门,各  自钞来经中四句六句之偈,比次其义条别为品......故曰法  句。」由此可知法句的偈颂集是当时声闻各部派所共有的,  甚后又各有增补流传,大德法救即是说一切有部较著名的改  编者,且...

    张火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0870799.html
  • 佛教心理论之发达观

    ,此阴灭,余五阴相续。 [杂十  三]  (二)诸业,与爱,及无明,为因,积他世之阴。 [杂  十三]  三世轮回,不外以欲爱为元,而有五蕴之相续,其充  分之真意,俗人颇难判明。盖轮回之原理,...,有部之  法救与觉天,何以主张同体论﹖未能调查其原因,或谓曾受  比喻师之影响,若然,则右之特色,加一层明了矣。  第三根见 识见论 感官 [] 当感觉的认识之际,  不过为受印象之门户,...

    木村泰贤着; 善长译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470806.html
  • 格义新探

    内容,可能并未有规定,但竺法雅时的「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」,则显然有明确的规定。  「事数」一词,据刘孝标《世说新语.文学第四》的注解言:  事数谓若阴、十二入、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力、七觉之属。[...目的  (1)中印思惟模式的差异  (2)以比类为手段的概念比附  (3)方法的目的性   四.格义与连类、六家、合本  (一)格义与连类  (二)格义与六家  (三)格义与合本  .「格义佛教」与...

    李幸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2470813.html